以下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某某”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提问1:东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都城在哪里?开国皇帝是谁?
学生回答: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国家?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某某”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提问: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点拨:如果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那么,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则直接把东汉推向了瓦解的境地。
三、黄巾起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研读”,分析黄巾起义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拨。
提问:黄巾起义的领袖是谁?这场起义有何特点?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张某某。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
提问:黄巾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合作探究:你能比较一下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