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

本文由用户“heysdc”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2:05:14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语文教案6》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六单元备课

课时名称

★ 三峡之秋? ??????????? ??? ?★ 古代诗、曲四首

★ 迷人的天山牧场?????????? ★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 我最喜爱的景物

★ 习作讲评课??????????? ??? ★ 语文七色光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城乡美景”为主题,选编的4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将景象、景观、画面描写得清晰优美,语言色彩浓郁学后如身临其境,让人感慨万千。学生能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学生还能从教材中汲取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重??? 点

★ 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具体语境中学习生字,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在习作中做到抓住具体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表达出真实情感。

★ 在学习中继续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难??? 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在习作中做到抓住具体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表达出真实情感。



教学目标

?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17个汉字,会写17个。能够做到规范书写,有一定速度。

★ 在朗读课文时边读边想象书中描绘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景物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 增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 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上积极主动表达的习惯。

★ 能按一定顺序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课时分配

★??? 三峡之秋(2课时)????????? ??? ★ 古代诗、曲四首(2课时)

★??? 迷人的天山牧场(1课时)????? ★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1课时)

★???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1课时)★??? 习作:我最喜爱的景物(2课时)★??? 习作讲评课(1课时)?????????? ★ 语文七色光六(2课时)









课 题

11 三峡之秋

总课时:

主备:王晶







周某某

复备:王某某



教材分析

《山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是一篇很好的写景范文,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感叹三峡的壮丽景色,还应结合课后练习学习作者抓景色特点,按一定顺序来描写景色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



学情分析





教学难点

学习按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边读边想象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三峡秋天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5.认识1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预习方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摇曳”“驳船”“清冽”的意思。

2.按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并概括段某某。

3.读课文2、3、4、5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色的,每一时段景色特点是什么。

4.查找长江三峡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初步了解三峡。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尝试指导。

1.检查读文

每小组出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强调文中易错的字音。

预设:易读错词:闪烁 光晕 累累果实 显露 清冽 摇曳 谷某某

2.交流预习第2题,理清文章结构

预设:学生可能把第6自然段从第二部分中分离出去。

点拨:这一段继续写夜晚时的三峡,只是抓住月出时的特点来突出三峡的宁静和神秘的景色变化。

3.结合课前预习,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请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提示:读课文,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时间段(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选了哪些景物写?是怎样描写的呢?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请你用“△”在课文中标出描写的景物,用“-------”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

2.先独立思考再到小组中交流

(一)橘柚树

1.秋天是橘柚成熟的季节,而三峡两岸是长满了橘柚树的,因此,成熟的橘柚树是三峡秋天一道独特的风景,请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有关词、句,说说秋天橘柚树是怎样的?(抓住“成熟”的特点)

2.指导读好坚硬,挺直、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等词,感受成熟气息。

3.文章还有哪个部分也写了橘柚树呢?(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同样是写橘柚树,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之处?

点拨:第一段通过橘柚树的叶与果实的变化来体现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而第二段就不是了。第二段不仅写到了橘柚树,还写到了树上的露水、阳光,体现三峡秋天早晨的清新和明丽。

随文理解“绿叶金实”的意思,再读一读句子,想象早晨明丽的美景。

(二)长江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长江,但每个时间段长江展示的美各不相同。在文中找一找描写长江的句子看看都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预设:

(1)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点拨:这里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着力描写了三峡的水。从“激荡”“跳跃”“波光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热烈的特点。

(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3)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2.自己小声读读描写长江的三个句子,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不同的时间段长江的不同特点。说说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点拨:作者通过不同的描写,写出了长江的不同特点。比如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还有夜晚的安静。

3.什么像长江那朦胧的睡眼呢?长江睡了吗?为什么夜里赶路的驳船汽笛一响,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

曳?

点拨:因为夜很静。这是作者“以动衬静”的写法,通过写汽笛响过,让人更能感觉到长江夜晚的静谧、美好。)??????

4.感情朗读把这种静谧的感觉读出来。

5.再读读这三句话,看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景物特点写得如此生动。

(前两个用到了比喻,后一个用了拟人,这样写,长江好像也有了生命。)

6.写法点拨:同样是写长江,巧用修辞手法,就能凸显出景物的不同特点。

7.感情朗读:长江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争取把这些特点读出来。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声音里。(生练读)

(三)月亮

1.默读第6自然段

思考:

(1)三峡中的月夜、月色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2)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

预设:月亮上来得很迟很迟。

就像从山上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

出示句子: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某某,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点拨:这里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抓住月出时的特点,突出三峡的宁静和神秘的景色变化,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想象美景,感情朗读本段。

三、通读全文,总结提升

大声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三峡的美。

感情朗读全文。

二、说说你对三峡的了解

三、积累内化 夯实基础

1.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橘、鳞、缓、朦”等字。

2.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基础练习。

组词

陡( ) 鳞( ) 缓( ) 泻( )

徒( ) 粼( ) 暖( ) 写( )

写出近义词

消逝——( ) 摇曳——( ) 明丽——( )

写出反义词

热烈——( ) 显露——( ) 狭小——( )

四、拓展阅读,语文实践

1.阅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中《九寨沟》一文,谈谈读后感受。

2.运用你在本课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对你喜欢的一处景物进行描写。

板书: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傍晚——青色、透明 热爱、赞美

入夜——宁静、神秘?







课??? 题

古代诗、曲四首

总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周某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并能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预习方案:

1.认真读古诗,画出不易理解的词语、诗句,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熟读古诗,试着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搜集书中四位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三峡的美景,今天我们再学习几首写景古诗——古代诗、曲四首

二、交流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指读古诗。

预设:易错字音:泗? 滨? 潋滟? 浔? 淀

2.交流诗人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3.再读古诗,交流古诗意境。

三、理解诗意 领悟诗情

(一)学习《山衢道中》

1.分句读古诗,借注释理解诗意。

点拨:“却”是再、又的意思。 “山行”顺山路行走。

小溪泛尽却山行:坐小船游到尽头,回去正好走山路。

绿荫不减来某某:路上绿荫很浓,并不比来时看见的少。

第一句写时令,第二句写行程,后两句写沿途所见。

2.交流诗意,想象诗人描写的美丽景色。

3.背诵古诗。

(二)学习《春日》

1.读古诗,分句理解诗意。

点拨:等闲:平常,轻易。

前两句诗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朋友们到泗水边游某某,所到之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无限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2.交流整首诗大意,想象诗人描写的美丽景色。

3.背诵古诗。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古诗,分句理解诗意。

点拨:前两句: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四周群山迷茫,非常奇妙。

后两句:是一个比喻句将西湖美景与西子相比,说明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2.交流整首诗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美丽景色。

3.试着背诵。

四、情感升华

1.读《三衢道中》《春日》《饮湖上初晴后雨》,想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色,体会诗人情感。

学生合作学习。

2.展示交流 教师适时补充。

总结提升:《三衢道中》作者用含蓄的笔法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描绘出来。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蕴涵着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感。

《春日》:是一首春游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全诗表达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雨天和晴天呈现出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了解三首诗的意思。

2.背诵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三首写景的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景色的曲。——《塞鸿秋XXXXX浔阳即景》

2.????? 介绍关于“曲”的知识

一种韵文形势,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二、学习《塞鸿秋XXXXX浔阳即景》

1.自由读,分句理解其意思。

点拨:电:本曲指闪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夜晚的云彩凝结为露水,月儿像一把打开的扇子。

塞鸿一字来如线:雁群飞来,一字排开,如一条嵌在晴空中的线条。

2.交流大意,想象诗人描写的美丽景色。

3.练习背诵。

三、回归文本,感情升华

1.诵读此曲,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

2.交流

提升:此曲作者写了初秋傍晚登浔阳楼所见,一句一景。表达了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背诵。

四、积累内化

1.指导学习书后生字。

重点指导:淮? 疾 等字。

2.基础练习

(1) 多音字

塞?? 数

(2) 将古诗词句补充完整。

A 填数字

绿荫不减来某某,添得黄鹂(? )(? )声。

江某某(? )片疾如箭,山泉(? )尺飞如电。

B填动物名称

(? )(? )一字来如线。

添得(? )(? )四五声。

五、迁移练习

收集描写景色的诗读一读理解大概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题?

迷人的天山牧场

总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周某某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8个生字,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了解天山牧场在天晴、下雨、黄昏及傍晚时的迷人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表现天山牧场迷人的美。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解决课文前面的问题。

2.认读本课生字,理解“横亘、连绵不断、驰骋、暮霭”等词语的意思。

3.课文写了天山牧场哪些时段的景色,划分意义段。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一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迷人的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生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2.解决预习第二题。

点拨:可分两部分,概括描写天山;天山牧场在晴天、云雨下、黄昏后、夜晚时的不同景色。

三、重点探究、细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 选学一个自然段,找出这段中描写了哪些景色?

(2) 勾画该段中的比喻句。运用“把XXXXXXXXXX比作XXXXXXXXXX”和“用XXXXXXXXXX比喻XXXXXXXXXX”认识勾画的比喻句。

(3) 组内赛读,选派小导游介绍牧场的迷人景色。

2.小组汇报

指导预设:第一段用了一个夸张句,两个比喻句从整体上写了天山的美丽多姿。

第二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描绘牧场的广阔迷人。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畜群之美。

第五段写了牧场在云雨下的神奇。

第七段描写了夜晚的牧场,表现牧场的迷人不仅在于景色之美还在于牧民的淳朴和幸福生活。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听了以上导游的介绍,虽然我们人没到牧场,但心已到那了。游客们假如我们现在就到天山牧场,看着这迷人的景色,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天山牧场这样的美景各地都有。我们看到牧场的风光,就会想到祖国各地的风光,用一句话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光的赞美。 

五、积累内化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2.认读书后生字。

六、作业

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四字词语。

板书:迷人的天山牧场

天山:美丽多姿

牧场:晴天? 花草? 畜群? 牧女

雨天? 云下? 雨中?? 雨后? 喜爱

黄昏? 落日? 暮霭?? 火光? 赞美

夜晚? 牧民? 夜景





课??? 题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总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周某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5个生字。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双版纳奇异的景观。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4.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双版纳密林的奇观“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预习设计:

1.读课文,解决课文前面的问题。

2.课文哪些部分分别写了西双版纳的奇观?给课文划分意义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感受了天山牧场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旅游,到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去。去看看那里的密林奇观。

(板书课题)

二、尝试指导

1.指小组上前汇报读课文。要求认准生字,读通句子。

2.读文前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自由读文前问题,读后交流,我们学习本文要了解哪些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西双版纳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地图,指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你喜欢哪句?读一读。(此处指导朗读)

(二)在西双版纳的密林深处又有哪些奇观呢?

1.指生汇报4处奇观。(老师板书)(独木成林、树上植物园、神奇的树木、天然水壶)

2.在众多的奇观中,你最喜欢哪一处呢?选一处组内学习理解本段重点词语,想:当你见到这样的景观心情如何,再感情朗读。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

A、独木成林

(1)理解“可是、也、简直、只觉得、耸立” 等词语进行体会,让人领略了独木成林的奇观。理解独木成林的原因。

(2)一棵大树就能成为一片森林,真是奇特。当你看到这样的奇异的景观,你的心情如何?

(3)指导学生朗读。

(4)学生评价后再读。

B、树上植物园

(1)重点理解“寄生”、“附生”植物的意思。

(2)树上植物园真是神奇,带着这种感情读。

(3)重点读最后两句话,体会“奇”与“美”。

(4)生评价后再读。

C、神奇的树木

(1)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黑心树来体会其神奇。

(2)体会黑心树的风格。

(3)指导学生朗读。

D、天然水壶

(1)理解“天然水壶”是什么

(2)体会扁担藤的作用。

(3)指导学生朗读。

四、了解结构,指导写作

1.本文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总—分—总)

2.以前我们学习过哪些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三峡之秋》)

3.本课在介绍四种奇观时,也采用了大体相同的层次结构,如先说明奇观是什么,然后介绍形成的原因,再描绘其形态,最后表达赞美喜爱或惊叹之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适当采用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五、落实识字,拓展阅读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巩固识字。

2.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写景文章,感受作者营造的美景。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好段。

2.仿照本课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课??? 题

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总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周某某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叙述清楚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2.在交流中要善于思考,敢于交际和评价。

3.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2.明确这道题是写同音字。

3.全班交流,学习同音字的方法。

(学习同音字从字形、字义上等方面区分这样识记更容易)

(三)学习练的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要求。用加点的词造句。

2.同桌交流解题思路,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先请同学读一读课文中列举写景佳句

2.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说出写景诗句

春:草木之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夏: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四、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谈一谈读《浅说词》所获得的知识。

2.简要向学生介绍词的起源

3.搜集一首词背下来。

第二课时

活动主题:让我的家乡景更美

活的目的:通过进行景物状况的调查,讨论保护、美化、完善景物的建议。在活动中受到用实际行动美化家乡、了解家乡美景的教育。

活动过程:

1.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

2.了解活动内容,制定调查计划:什么时间、地点,到了哪些地方,调查过程和结果。

3.展开调查,开展交流。

4.把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整改措施。

5.写成调查报告。提出美化、完善美景的倡议。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语文教案6》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