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朱某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光具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复习回顾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引入本节课题。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课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跟哪些因素有
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2)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像的正倒可能与物体和像是否在凸透镜同侧有关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凸透镜
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c.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d.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e.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
f.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
请学生代表讲解找到清晰完整像的方法。
①物体、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②光屏上的像最亮最清晰时,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所在位置。
学生总结:光屏上可以找到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
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5、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4)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5)当u<f时,成某某、放大的虚像。
实验表格
物距
成像性质
像距
应用
u>2f
u=2f
2f>u>f
u=f
u<f
6、分析论证:
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
(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7、评估交流:
(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3)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某某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4)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5)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课堂小结与练习
1.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
把烛焰放在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
2、某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若发现在距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有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6cm B.10cm C.25cm D.无法确定
3、用圆形的鱼缸或透明的罐头瓶养鱼,从侧面观赏缸内的鱼,你看到的那条鱼是( )
A.实物 B.等大的实像 C.放大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
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蜡烛的像向上移动
C.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5、某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像,现将透镜中部遮住不让光通过,则屏上的像( )
A.缺少中部 B.变小 C.性质不变,像变暗 D.变大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点睛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距
成像性质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与物同侧
放大镜
2.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三、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常在教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往往先在教室里演示一遍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再来验证一遍.虽然学生在实验时都能在光屏上找到像,但只是照样画葫芦,结果对于物距,像距,焦距.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楚,对于规律也是记不牢,且容易忘.。根据新教材注重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几个过程,并在得到初步结论时,及时用作图法帮助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与生活中照相机、幻灯机等实际例子结合,利用实际知识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大镜的使用体验,发现它也能成倒立。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