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2

本文由用户“zhenglinglinggg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8:52: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整体性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

“窥一发而知全貌”

“一发而不可收拾”

试说出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等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可能影响。(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受到影响。当地表失去了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XXXXXXXXXX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所以,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试说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所以,人们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

植被破坏

河流:

动物:

地下水:

土壤:

种类和数量?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

被迫迁徙

流量变化?

含沙量?

流量?

河道?

减少

水位下降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流量变化加大

含沙量增加

流量?

河道?

种类和数量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弱

栖息地减少或丧失

被迫迁徙

图3-6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

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73页)

自然环境中温带草原气候下发育的土壤是肥沃的。冲积平原的土壤是肥沃的。

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75页)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试判断甲、乙、丙对应地区的植被类型

A. 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

甲 乙 丙

A C B

2009XXXXX浙江

读图1,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D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 综合利用

右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

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

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

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

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

成7~9题。

7.森林植被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8.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B

C

D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

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图1

全国乙卷

C

B

试推测距今3500~距今约1400年期,与间距今约3500年相比,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

3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B

2013XXXXX安徽[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整体性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