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nana达人”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22:49:15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姓名:

李某某

工作单位:

***学



学科年级:

高三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从学生已学过的细菌的细胞壁入手,简要说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紧接着从学生能体验到的细胞膜的功能入手,讲细胞膜的功能,生物学有这样的关某某,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又是由成分决定的,自然过渡到细胞膜的成份。最后联系生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解释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体验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的历程,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基于必修1前两章的学习和初中相关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细胞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细胞成分鉴定的一般方法。学生喜欢做实验,本着对实验的好奇,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过程



1.展示一幅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2.如何利用红细胞获取细胞膜呢?用镊子撕取行吗?用针刺破行吗?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获取细胞膜?

3.准备实验材料:??? 红细胞是从哪儿获得呢?

4.进行实验操作:(课件展示)

5.实验结果及评价: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谈一谈你对细胞的认识?(注意从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成分两方面谈起。)引出第三章课题。

当人们对细胞有一定认识后,有人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通过这个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引入课题: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展示一幅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请尝试说出图中哪些是气泡?哪些是细胞?并讨论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

2.要想真正观察细胞膜要用电子显微镜,但是在电子显微镜诞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教师评价:通过讨论,我们已看出有些同学想法和科学家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问题。你今天看来离奇的想法,明天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现实。科学就需要我们进行大胆的想象。)

那么,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它又具有哪些功能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想办法获取细胞膜。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验体验一下细胞膜的制备。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合适的实验材料。对于一个实验来说,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课件展示几种细胞的图片)

讨论:上述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哪一种细胞比较适合提取细胞膜呢?请尝试说出原因?

阅读课本P41旁栏相关信息:对红细胞有特殊要求吗?鸡红细胞可以吗?

2.如何利用红细胞获取细胞膜呢?用镊子撕取行吗?用针刺破行吗?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获取细胞膜?

课件展示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图片。



根据图中红细胞的形态差异,你能描述一下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吗?

3.准备实验材料: ??? 红细胞是从哪儿获得呢?

我从较远地方采集到血液以后,回来以后发现不能使用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新鲜的血液非常黏稠,为了便于观察,需要对血液进行稀释,用什么溶液呢?

为了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还要用到什么实验用具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的实验台,用品是否齐全?

4.进行实验操作:(课件展示)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高倍显微镜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控制时间)

5.实验结果及评价:

①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积极评价,失败是成功之母,课下自己好好总结,找出原因,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许多科学家就是经历了许多失败以后才获得了成功。

②你能体会到这个实验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③刚才我们只是观察到细胞膜的存在和破裂,并没有真正把细胞膜提取出来。如果把这个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的话,你能够想办法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吗?

提供材料:

材料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材料二:人的消化液中含有许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称为蛋白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请根据以上资料思考细胞膜在组成上有何特点?

追问①膜中的脂质主要是哪一类物质呢?

追问②你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吗?

追问③阅读教材P41,细胞膜的成分中是否只有磷脂和蛋白质?

[引言]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是起重要作用,因此,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细胞膜有什么功能呢?

展示一位生物老师作的一首赞美细胞膜的诗,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细胞膜的功能。

课件展示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播放《生命的起源》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过渡引言]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是否说明细胞就不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的交换了呢?

你能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找到类似细胞膜的其他功能的事物吗?? (注意强调:类比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并不能完全等同)

[重点讲解]细胞膜的第三个功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三幅图说明细胞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三种方式。

[拓展延伸]

1.信息交流的第一、二种方式可引导学生联系施某某、施旺的细胞学说“细胞系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2.引导学生形成“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观念: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要孩子读书,不惜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得失。他们感知不到父母的劳作的艰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这是因为他们还把自己当成社会的局外人,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对社会既要索取,更要有所奉献。这正如细胞和细胞之间关系。

请你尝试说出“细胞识别”的例子。你认为细胞膜还有什么功能?

[导言]假如今天我们只有植物细胞材料用作实验,要想感受膜的存在,我们应首先考虑什么? 你能想到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出今天的收获,或者你发现的问题。

课外拓展:1.请你思考如何利用花生,红墨水,酒精灯,刀片,清水和烧杯等材料验证细胞膜是否具有活性。

2.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具有识别功能,而癌细胞表面的糖被成分发生了改变。请你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收集资料,解释为什么癌细胞容易扩散。

设想我们能否把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水、无机盐等物质机械地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活力细胞。

提示: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论: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提示:气泡中间光亮,里面只有空气;边缘颜色较深。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而且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不同层面。

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能够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界限的。

答案提示:实验事实主要有:进入活细胞的物质首先要通过一道选择性的屏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入细胞;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学生共同回答:细菌、植物细、红细胞、肌细胞)

学生讨论后确定:红细胞。原因是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不行,因为鸡属于鸟类,不是哺乳动物。

细胞太小了。这种方法不可行,可把哺乳动物红细胞放到清水里,红细胞会因吸水而胀破。

提示:细胞内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将细胞放入清水,水会进入细胞,将细胞涨破,细胞内容物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

血液。(猪、牛、羊等)

血液容易凝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入抗凝剂。

用生理盐水稀释。(初中学过这部分知识)

显微镜等用品。

根据提示操作

注意:两人协作,一位同学制作临时装片,另一位同学调试显微镜。

尝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的成功地观察到了红细胞吸水膨胀甚至胀破的动态变化,也有的没有观察到此现象)

提示:高倍镜下引流法,使红细胞浸润在水中,使之涨破的过程。

答案提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结构密度不一样。

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

如果没有离心机的话,我们还可以采取静置的方法。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①磷脂,(前面已经学过: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②回顾前面学习的双缩脲试剂鉴别蛋白质的有关知识。

③还含有少量的糖。

学生阅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交响。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

认识细胞膜对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提示:1.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窗纱、蚊帐;学校的大门及辛勤工作的门卫同志等。

2.信息交流方式:

打电话、写信、发E-mail、谈话、相互拍手等。

提示:

①海洋或河流湖泊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生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这些精子与卵细胞并没有发生相互结合;

②免疫细胞吞噬病毒或细菌,而正常情况下并不吞噬自身的细胞;

③植物传粉后,同种和不同种的花粉都会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同种的花粉能萌发,异种的花粉不能萌发或萌发缓慢;

④人类输血时要严格配血;

⑤器官移植(如骨髓移植)能否成活等。

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细胞膜功能。

提示: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启发学生,对比原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兴趣。

感受细胞膜的存在。

?

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大胆推测。

?

体会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

?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了解。

?

?

?

?

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

?

?

倡导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

?

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

?

?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教学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

?

进一步落实“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教育。

?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在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的掌握知识,最大限度的提高能力。这节课我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提问的方式,科学地设计问题,自然而巧妙激发学生发问的主动性,构建了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细胞膜知识,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提出的问题有时会五花八门,而且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无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实的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提问才会应对自如,但有时候我只能回避我不能透彻解释的问题;此外,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人人想发言,但会影响课堂秩序,这时候就必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任其自流,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这方面我还不能做到完美地掌握教学节奏。

3、还有一些细节的考虑不周。板书太简单,应该更加详细;书写太潦草应该更加规范。有些地方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足,应该适当延长。时间掌握不好,用来反馈的练习不够时间做。教学环节没有站在高考的角度来设计,应该往高考靠拢。重点突破上还有改善的空间等。



七、教学板书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提取细胞膜的方法

2、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3、细胞膜的功能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