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案例(徐某某)

本文由用户“doulimi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6:58:48 举报文档

以下为《《可能性》案例(徐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教材背景】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应把德育跟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描述】

片段一:

(一)故事引入

(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用“可能”来描述不确定的事。)

师: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在古代欧洲某国,有一个大臣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大臣处死。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片,分别写有“生”与“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呢?

生:可能会摸到“生”,也可能会摸到“死”。

生:两种可能都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确定这个大臣究竟是生还是死。(板书:不确定:可能)

师:可是,国王偏偏想让这个大臣死,于是派人悄悄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下大臣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生:这个大臣不管摸到哪张纸片都是“死”字,所以这位大臣一定得死。(板书:确定:一定、不可能)

师:有个好心人悄悄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大臣,这个大臣想了一夜,终于想了一个好办法。

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大臣选择生死时,这个大臣拿起盒中的一张纸片,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里。

师:你们觉得结果会怎样?

师: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张纸,只见另一张纸上写着“死”字,大法官便说:“大臣一定吞下了‘生’字,他不该死。”于是便把大臣给放了。这个大臣用他的智慧赢得了生命。

师: 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在刚才的故事中,开始我们谁也不能确定大臣究竟会生,还是会死,但大臣却能将一定会死转化成了一定会活这样的结局。所以生活中很多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是可以变成可能的!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聪明的人!

大臣的生死一波三折,他的生死有时能确定,有时不能确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般如果是确定的事件,我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如果是不确定的事件就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片段二:

一、体验、应用,进一步感知确定或不确定事件。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你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往盒子里装方块。

师: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色小方块。你放了几个?

生:我放了四个黄色小方块。

师:你为什么这么放呢?

生:这样放只能摸到黄色,不可能摸到绿色。

师:现在要求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色小方块,你会怎么放?

生:我放了四个绿色小方块。

师:你为什么这么放呢?

生:这样放一定摸到黄色,不可能摸其他颜色的小方块。

师:最后要求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色小方块,你会怎么放?

生:我放了1个绿色小方块,3个黄色小方块。

师:只能这样放吗?

生:我放了1个绿色小方块,3个黄色小方块。

生:我放了2个绿色小方块,2个黄色小方块。

生:我放了3个绿色小方块,1个黄色小方块。

二、转盘游戏。  

师:当指针停下来的时候,会有怎样的结果,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准确地说一说吗?

生:可能停在红色上,也可能停在蓝色上,也可能停在黄色上  

动手转动指针,学生说停就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指针的确可能停在红色上,也可能停在蓝色上,也可能停在黄色上。

【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故事情境不仅能成为知识的载体,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故事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沉着冷静的思想品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

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敏捷的思维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最终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可能性》案例(徐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