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油三中李某某《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g45548479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3:26:5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华油三中李某某《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华北油田第三中学 李某某

一、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要求: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

①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

②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

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三、学情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针对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电脑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中共十五大报告

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环节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教师提出问题:

1.签定《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挽救其统治危机?结果如何?

2.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数据,问:数据说明什么?

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

3、展示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进步报刊和著作,《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简表》问:这些组织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有必然关系?

4.强调同盟会纲领,即三民主义,分组讨论,突出“三民主义”的分析。问:革命党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

5.出示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的发生为辛亥革命做了什么准备?

6、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时机有哪些?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材料提取信息、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

2.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得出这些资料说明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准备。

3.积极参加讨论,代表发言,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手段、积极性和局限性。

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等

通过这些问题和材料,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出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环节三:辛亥革命过程

1、武昌起义(1911.10.10---12)

教师活动:

播放《武昌起义》视频资料,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

展示一组本人到武汉时拍的照片:武昌起义中湖北军政府旧址、武汉首义广场上的群雕塑像、辛亥革命纪念馆等。

问:武昌起义后为什么要推举旧军官黎某某为都督?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革命党人领导人,你对推举黎某某有何看法?你会怎么办?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和照片,以掌握基本史实。

认清武昌起义后的形势,认识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投机革命,使辛亥革命潜伏危机。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教师活动:

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视频,引导学生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资产级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讲清“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的换算

出示材料: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内容。

通过阅读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感受到中华民国建立的进步性。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临时约法》部分内容,问:《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内阁制呢?其性质和意义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以及被选举等权利。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材料四: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学生活动:

结合材料总结出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每项意义,充分体会到约法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上的进步意义;及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制度,对防止袁世凯独裁所进行的努力。

4、结局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具体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分组讨论。认识到: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拥护、革命党人的退让,加上袁世凯自身的实力,最后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环节四: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反思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通过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及社会生活方面,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其丰碑永铸。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从历史功绩方面评价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失败含义):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从而得出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我们重温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就是要继续弘扬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板书设计:

一、背景:

1、必要性:清廷腐败,民族危机加深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高潮:中华民国 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三、结局与评价:???

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评价:

(1)性质:

(2)功绩:

(3)不足:(原因分析)

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之后,感觉总体上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很多遗憾,反思如下:

这节课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体现新课标课程理念,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主要运用“问题教学法”,借助于史料阅读,通过阅读课本、阅读史料、阅读图片、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某某,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既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创设具体情境,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在教学中我重新整合了教材,提供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和对孙中山这个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学习能很好地落实这几个核心素养,特别是在家国情怀上。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结尾时某某:尽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尽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式由于这种精神我们祖国才日益走向强大。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思想性就很明确,实现了历史教学中的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

有待改进之处:

1.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充分,教师代讲的还是太多。

2.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太Up嗦,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3.知识体系的板书要更具体些,还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深浅度。要进一步转变史学观念,加强历史学科修养。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华油三中李某某《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