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力争能够:
(1)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初期改革要解决的焦点问题,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知道我国现***的重要节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现代化重要表现;
(2)初步形成根据材料归纳观点、理解材料形成认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用材料营造的特定情境里,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推动下通过师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等途径学习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影响,感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完善的步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不是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增长而是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的举措】
1.教学重点及其突出的举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重点的举措有三。第一,用严谨的语言导入和串联,使改革历程脉络清晰。第二,用材料对概念的内涵作必要解读,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以便对理解改革的影响做好铺垫。第三,用恰当的材料营造情境、提供论据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的举措: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的适度把握。突破难点的举措有三。第一,用文件类资料对概念做精准的解读。第二,用精当的设问做思维引领。第三,用鲜活的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
投影图片图1(辽宁舰)、图2(京沪高铁)
讲述:“航母”和“高铁”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又以经济实力为基础。新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一场改革开放。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去探索使中国发生巨变的那场运动。
设计意图:用形象、直观的图片牵出“强大的国力与改革开放”这一主题。从热点切入,用熟悉的图片营造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路进入经济体制改革。
【环节二:探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过渡:安徽小岗村改革
出示图片《18个农民的生死状》和《1980年前后小岗村经济发展形势图》
讲述: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改革思路往往来自于人民的智慧。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人们还在为温饱而困惑时,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已经行动起来了,并且初见成效。两年以后一个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管理制度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使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探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出示材料一:《亲历者访谈: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民公社管理日常生产模式》(整理稿节选)
出示材料二:《文字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置问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体制比,在农业生产管理上发生什么变化?
(2)这一变化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学生活动设计: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分组讨论形成答案、推举代表回答。
预设答案:1.“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土地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农业生产,农民给国家交租公粮后自己支配收获的产品。”2.“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经济收益大为增长。”3.“下放生产经营管理权。”
说明:对学生表述概念内涵不求准确,意在理解前后两个管理体制的变化,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两则不同类型的材料,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和积极影响;小组讨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全面,理解的准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是也不想让学生纠缠在对经济体制懵懂中。
思维引导:先阅读材料一,了解旧体制概貌;再归纳材料二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体会它给农民带的实惠;最后总结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
图片助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投影《安徽傻子瓜子》、《顺美服装》、《燕京啤酒》企业商标。
讲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温饱问题,但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解决了温饱的农民开始思考如何致富。他们试着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在广袤的乡村,一种立足于农村,农民自己经营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改观。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的农民徜徉在幸福当中。1984年蒋某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6年彭丽媛《在希望的田野上》艺术地再现走上改革道路的农民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用简捷的手法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到非农产业的乡镇企业。引入本地著名乡镇企业和大家熟知艺术作品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环节三:探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过渡: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后,从80年代初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明显,但是也存在很大弊端。
探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三、四:展现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及管理状况。
投影问题:材料反映出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你试着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活动设计: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思维引导:从材料的现象入手,进而思考导致现象的原因,最后从原因去反推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设答案:(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太多太死, 企业没有活力和竞争力。
(2)改革管理体制,简政放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具体的事例切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用小组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思路互补。
介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让利放权
投影材料五吴敬琏文章、材料六《新中国部分年份工业生产数据》,介绍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语言叙述是最有感情的信息传输方式,权威的统计数字最能说明改革的积极意义。节省时间,突出重点。
探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改革要想有大突破就不能停留在对原有体制小修小改,必须冲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到9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主要任务就是改造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何为现代企业制度呢?”
出示材料七、材料八,两则介绍现代企业制度的资料。
投影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你对现代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阅读材料,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答案预设:公司制、分工细,管理严密等。
说明: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答案不求严密,有一个大致理解即可。
【环节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扩大,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初露端倪。企业增多,竞争激烈,问题也会增多。这就要求国家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90年代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首选目标。
出示两则关于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材料
出示问题: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解读是什么?
预设答案:市场经济是主要由市场主导运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说明:中学生对高深的经济学概念有初步了解即可不求全面、准确。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解读概念,帮助学生分两步初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合材料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出示材料十三、十四,介绍1978---2000年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变迁。
设计意图:用数据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最有说服力。
【环节五:结束】
过渡:当今的中国是一艘初步现代化的巨轮,巨轮已经起航,他将沿着现代化的航向继续前行。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将给它注入动力。现代化的国家是什么样子?
出示材料十五,介绍国家现代化的标准。
结合材料,介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表现:生活无忧、生活闲事、生态良好、环境宜居。
结合介绍图片和视频介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状况。
实现代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XXXXXXXXXX”
------《胡锦涛总书记十八大报告》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