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wavilyde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9:39:07 举报文档

以下为《《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2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3通过引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4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只能是持久战?抗战中哪种力量为主导,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使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1要求首先阅读本节的大标题和三个子标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2从《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中列举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残暴本质的事实,培养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时已涉及,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学习起来并不十分困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同时注意应到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

三 教学重点:

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事变,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过程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四 教学难点: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和各自的积极作用的正确理解。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知识结构: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 日本侵华的原因

日本侵华的步骤

日本侵华的暴行

全民族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胜利的原因

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近期的钓鱼岛事件何以引发社会热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涉及到了中日关系——从地理上说,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邻邦之一,“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然而,在很多中国人心里,日本却是地球上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它是近代对中国最为凶狠的一个国家。表现之一,就是三十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

我们倡导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然而钓鱼岛事件表明,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警惕。

日本政府美化侵华,歪曲历史,拒不承认侵华历史,诸如:对华战争是为了帮助中国,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是友邦;日本爱好和平,是中国先挑衅,日本才被迫应战,对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那也是中国咎由自取;日本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强于中国,如果是蓄谋已久,凭借日本的实力又怎么会败给中国呢?所以,中国在说谎!。。。。。。

我们怎样辩驳日本的谎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七十年前的这场民族战争,用历史的真相揭露日本的罪行!

新课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浏览“课前提示”及课文子目,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日军侵华、中国军民抗日的两方面内容及相关的两个阶段

抗日救亡运动 全民族抗战

1931年——————1937年——————1945年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及插图:

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2、日军军事侵略的进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日军在中国沦陷区是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

4、你认为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行?

使用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视频音像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并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原因:

①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根本原因);

②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直接原因);

③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④西方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 、进程:

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②1935年,日本为分离和蚕食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

③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④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11月攻陷上海,12月占领南京;

⑤1937年,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

⑥1938年,进犯徐州。10月,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大片领土。

启发学生,日军长驱直入的原因?

结论:⑴主要是日本蓄谋已久;⑵敌强我弱;

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攘外必先安某某”、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4)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

3、殖民统治:

①政治上,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某某”的政策;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

②经济上,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掠夺劳动力。

③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4、罪行:

教师进行分类归纳,并投影: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具体有:军事侵略与占领;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

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

(二) 关某某关某某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1931-1937)的内容。

解释概念: (1)关某某关某某:通常所说的关某某,关某某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某某指的基本是现在的东北三省;关某某就是相对关某某来说,山海关以南都叫关某某,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也是指的山海关。

(2)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日的内容。它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包括前方中国军民抗日和后方人民救亡两方面内容。

学生预读课文并思考:

1、抗日救亡运动的背景?

2、全国人民如何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3、抗日救亡运动有何特点?影响?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背景:

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

②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宣传与领导。

2、表现:

①中共表明态度: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东北军民(关某某抗日武装):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③国民党爱国官兵(关某某抗日武装):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爱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④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⑤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民权保障同盟等。

⑥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影响;

◇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某某”的反动政策,逼张、杨剿共并亲赴西安督战,是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日本的侵华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 特点:

①广泛性(区域和阶层):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②抗日与反蒋相结合。(不抵抗、“攘外必先安某某”—— 抗日必反蒋 )

③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影响:

①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③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④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三)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1937-1945)的内容。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及插图:

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到全民族抗战?

2、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4、全民族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又是什么?

师生共同学习:

原因:

决定因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主导作用:中共的倡导和促成。

进程:

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新进攻。

④1937年,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表现:

①抗战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抗战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③参战人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④党派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基础上团结一致。

⑤军队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日。

教师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期间,国民政府还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_*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38年春*_**,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国共间虽有摩擦,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的进攻。1940年5月,枣宜会战,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两个战场的关系: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会战(八路军配合友军作战),吸引和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敌后战场。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的主力,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为国民党军队赢得在西南休整的时间,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抗战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反攻阶段,两个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总之,国共合作抗日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大事记?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结合史学争鸣,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学习:

胜利进程:

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②1942年1月,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③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④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

⑤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⑥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⑦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关东军;美、英等国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⑧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⑨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在讲述进程中,对中共“七大”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目的(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意义(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做简要分析。

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要的斗争

①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

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促使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自信,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重新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③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教材P.41统计简表和资料卡片)

①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绝大部分主力,是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大战场中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的战场。

③中国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

原因:

①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国共两党配合,协同作战,这是抗战胜利军事上基本保证;

③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使抗战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和支援,是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

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六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程的学习,我们能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反击日本所谓的“中国咎由自取”;用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驳斥所谓的“中日亲善”;用全民族的抗战来回答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原因。当然,追思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知道从何而来,才会更明白将何某某。让我们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更好的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七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A、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 B、征服满蒙

C、摆脱经济危机 D、围剿红军

2、七七事变最严重的后果是

A、日军进攻山海关 B、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C、日军进攻长城 D、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3、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

①制造大屠杀惨案 ②蹂躏中国妇 ③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④进行经济掠夺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最能说明中国共产党是

A、以阶级利益为重 B、以党的利益为重

C、以民族利益为重 D、以军队和政府抗战为主

5、曾经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使喜峰口失而复得的是

A、国民党第十九路军 B、东北军爱德馨营

C、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 D、国民党冯玉祥部

6、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日军阴谋策划华北自治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 D、中国共产党宣传发动

7、之所以说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A、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B、扣压的蒋介石被释放

C、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 D、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斡旋工作

8、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是在

A、西安事变后 B、七七事变后

C、八一三事变后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后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寇扩大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B、各阶层人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日寇侵华极大地损害了四大家族的利害

D、共产党不计前嫌,努力倡导建立统一战线

10、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1、抗战初期,体现国共合作抗日的最典型的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长城抗战

12、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国民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_**指导。”这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

③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④中国共产党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说明

①日本小国的弱点 ②中国大国的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抗战,为下一个主题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基础。主题三我主要是采取史料教学法来突破,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事年表,使学生回顾1840年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渗透在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

本着“一课一灵魂”原则,将本课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我将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作为本课的灵魂,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们会发现,要有“新“,就必须有”心“,要有贯穿全课的灵魂,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教材的自主整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研究学生,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利用丰富的学科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有不足,有遗憾,比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抗战精神难度较大,还有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源,但老师基本没有时间去对学生的搜集过程和结果给予总结和评价,只是从中选取一两个事例进行了解说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改进,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实现有效教学。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