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So阿男”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6:03: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管中窥豹——由“小人物”看“大鲁迅”》教学设计

班级:七(2)班

科目:语文

课题:管中窥豹——由“小人物”看“大鲁迅”

课型:专题探究

备课教师:鲁某某

备课时间:2016.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将目光从鲁迅散文投射到鲁迅小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激发阅读兴趣,探究阅读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2、结合人物形象、历史背景理解鲁迅的“为人生”文某某,透视“小人物”背后的“大人物”。

3、启发学生关注身边小人物,学习、借鉴鲁迅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温故知新,联系已有阅读经验建构新知识。以《朝花夕拾》中温情的“小鲁迅”为切入点,进而激发学生与小说中的“小人物”对话,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大鲁迅”张本。

2、筛选鲁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跳读、精读文本中刻画人物的精彩片段,赏析鲁迅刻画人物之精妙,感悟“小人物”之“悲”。

3、结合历史背景探究鲁迅在小说中关注“小人物”的根源和动机,在了解鲁迅“为人生”文某某的前提下,深入理解鲁迅“大”。

4、将小说中的“小人物”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启发学生关注他们、关爱他们,唤醒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

5、教师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范本,启发学生刻画人物要抓细节,显特征,巧炼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鲁迅笔下“小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创作动机,感受鲁迅的科学启蒙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结合人物形象、历史背景,理解鲁迅的“为人生”文某某,透视“小人物”背后的“大鲁迅”。

三、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关注身边小人物,唤醒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2、学习、借鉴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鲁迅小说创作的背景资料,“小人物”图片,下水作文,教学PPT。

2、学生准备:辛亥革命背景资料,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阅读卡,练习本。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在读鲁迅的什么书?(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最近又在读鲁迅的什么书?(小说《呐喊》《彷徨》)我们是怎么读的?(《朝花夕拾》是逐篇读,做了批注,写了读后感;《呐喊》《彷徨》是选读,完成了阅读卡。)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PPT展示精彩片段)

设问:从以上片段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温馨的回忆,抒情的柔和)

但是《朝花夕拾》中也有与“温馨”“柔和”对立统一的内容:(PPT展示关键语段)

设问: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什么?(理性的批判,深沉的悲怆)

过渡:鲁迅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焦虑和愤激。这也许就是作品背后的“大鲁迅”吧。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鲁迅的小说人物身上,继续探究鲁迅的伟大之处。我们就以大家最近选读的篇目为切入点吧。

(二)赏读人物,感受鲁某某“大”

学生借助作品和阅读卡重新整合信息,再次解读人物,或独立思考,或小组探究。

A.孔乙己

1、孔乙己是什么身份?

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落魄文人。

2、他有什么特点?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懒做XXXXXXXXXX

3、鲁镇的人对他是什么态度?

鄙视,冷漠,嘲弄XXXXXXXXXX

4、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态度?

“笑”

5、你觉得孔乙己可笑吗?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找出依据,阐明缘由。)

6、小结:“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孔乙己不承认现实的行为,从人生的意义上说就是无价值的一种品德。

(2)“窃书不能算偷”,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行为和心理显然是无价值的,遭到人们的嘲笑也是不冤枉孔乙己的。

(3)“跌的”,满口“者也”,好喝懒做的行为,从道德和常理上都无价值可言。

(4)鲁镇人用揭人之短制造笑的气氛,其做法显然也是无价值的。

7、鲁迅“撕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是要给世人展示什么?

B.阿Q

跳读精彩片段,感受阿Q身上的喜剧色彩。

1、“笑”(PPT展示阿Q调戏小尼姑的片段)

思考:(1)阿Q为什么调戏小尼姑?

(2)酒店里的人们为什么“大笑”?

阿Q通过调戏小尼姑释放“晦气”和“屈辱”的行动,给未庄酒店里的人们带来了“大笑”。

阿Q的下流语言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阿Q的粗鲁做出了他们这些道貌岸然之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鲁迅的这一段描写,撕破了未庄人“大笑”后面的无价值的残酷真面目,同时也撕破了阿Q向更弱者寻求精神胜利的行为。

2、由强到弱(PPT展示阿Q挑衅王胡遭打和赵某某对阿Q称呼变化的片段)

(1) 阿Q由强到弱、由主动挑衅到屈辱求和构成了喜剧的艺术效果。

(2)赵某某由强到弱,由不把阿Q放在眼里到恭称他为“老Q”,这种反差画出了赵某某在革命面前的虚弱和胆怯。

3、思考:鲁迅通过阿Q为我们“撕破”了哪些无价值的东西?

等级观念,排斥异端观念,顺民观念(封建)

4、小结:鲁迅通过撕破这些无价值的皮囊,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血肉——礼教的虚伪、腐朽,统治阶级的残酷、卑怯,普通人的愚昧、麻木。

C.闰土

1、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二十年后与闰土重逢的情景,启发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对比中探究“不同”)

2、文中哪句话揭示了闰土悲惨境况的根源?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3、小结:从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机灵到中年闰土的呆滞、木讷、悲苦,鲁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动荡的社会给闰土造成的苦难。

D.祥林嫂

1、祥林嫂有怎样的悲惨遭遇?

死夫——再嫁——再死夫——儿子被狼吃——沦为乞丐——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

2、祥林嫂为什么会死?

(引导学生假想:假设祥林不死,祥林嫂就不会有寡妇的身份,婆婆掌握祥林嫂命运、强迫她再嫁的族权权威就无从体现;贺老六不死,阿毛被狼叼去就显得离奇,也无法体现祥林嫂的再寡的结果;死后被阎王锯开分给两个男人就无有依存;阿毛不死,族权来收屋,也就无从体现祥林嫂后来的遭遇也就无法展开。)

祥林嫂是死于精神的折磨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来的文化道德迷信观念和标准将她陷入两难境地。族权、夫权、神权、礼教编织成的绞索从精神上、肉体上绞杀了祥林嫂这个弱者。

3、再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时间为序,PPT展示祥林嫂每次出场的形貌,品读感悟祥林嫂形容越来越枯槁,精神越来越萎靡。)

4、小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毁灭给人看。”悲剧通常是以人的生命价值的毁灭构成的。

(三)追本溯源,理解鲁某某“大”

1、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具有哪些共同点?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求同存异,见仁见智。)

(1)命运悲惨,受到多重压迫。

(2)愚昧麻木,意识不到自己受欺压的根源,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正因为在当时有这样一群被封建礼教囚禁的中国人,鲁迅才会在作品中拷问和求索国家和国民的出路,他为什么会执着于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呢?

(教师提供自己搜集的资料,启发学生关联历史背景思考。)

(1)

封建

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双半)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严复翻译

《天演论》

梁启超



信孔孟之道

学洋务

唯武器论

康、梁“变法”

政治改良

“进化论”

思想启蒙

“小说界革命”

文学启蒙



(2)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那时的日本,是中国海内外维新势力和革命势力的大本营。鲁迅一到日本,就置身于由梁启超策动的文学救国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正是由于梁启超所开创的文学启蒙事业的影响,及从小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才使鲁迅在一个电影的刺激下,弃医从文,走上了改造国民精神的人生之路。

鲁迅吸纳了严复的科学启蒙思想和对国运的焦虑和悲愤,修正了梁启超“政治小说”中功利性强、审美性差的缺点,真正赋予了小说人性启蒙的意义。

(3)晚清和民初的小说创作

清闲文学 谴责小说

决裂 取代 吸纳 借鉴

“小人物”

(4)“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XXXXXXXXXX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XXXXXXXXXX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

(四)观照现实,深悟鲁某某“大”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小人物”?

2、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PPT展示“小人物”,将学生带入现实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欣赏、评价教师下水作文。

(五)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虽然早已不再像近百年前那般积贫积弱,我们已经迈进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但请不要忘记鲁迅先生在20世纪初在文学作品中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发出的气冲斗牛的呐喊,也不要忘记当今处于经济发展浪潮边缘的“小人物”。虽然我们做不了百万慈善,但我们却可以给予他们等价的人文关怀——给问路的异乡人耐心指路,为家里的钟点工倒杯水,到路边的摊点消费一次,不扔垃圾,减轻清洁工的负担XXXXXXXXXX我们就像一盏灯,虽然微弱,却可以照亮别人。

(六)作业设计

1、课外继续查阅资料,以“由‘小人物’看‘大鲁迅’”为题,写一篇专题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2、深入细致地观察你感兴趣的“小人物”,把他(她)或他们的生活状态写下来,注意抓住细节表现他们的独特之处,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清闲文学 谴责小说

决裂 取代 吸纳 借鉴

“小人物”

“为人生”

“大鲁迅”

(八)教学反思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