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感和自感教案

本文由用户“ff13452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4 13:13: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互感和自感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互感和自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成因,以及磁场的能量转化。

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认识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单位。

认识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共性中发掘新的个性,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有关电磁感应得规律,提出自感现象,并推出关于自感的规律,会用自感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会对比法在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并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以及对它们的防止和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

引入:小线圈和灯泡组成回路,套在铁芯上(遮挡原线圈,制造悬念),观察现象。

(一)互感: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现象叫做互感。(投影)

1、提问:推测小灯泡发光的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电流变化→磁通量变化→感应电动势

提问:小灯泡能量从何而来?

引导学生总结:能量可以通过互感现象传递。

2、互感现象的应用和危害(投影)。

收音机磁性天线、变压器等。

(二)自感: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投影)

1、引出概念,定性研究:小实验:(10-20人参与,体验)

分三步完成:(1)电源直接给“人”供电;(2)电源直接给“人”供电,加上线圈;(3)将“人”换成小灯泡。(注意提醒学生电键“接通”和“断开”时的现象)

  (投影)

提问:线圈起到什么作用?(电源作用)

提问:线圈为什么产生电动势?

观察自感现象,引导学生定性分析电动势产生的原因,引出自感现象。(断开电键发生的自感现象,通电时能否发生?)

2、定量研究,寻求本质。

实验探究:

(1)提供器材:线圈,滑动变阻器,干电池,小灯泡,电键及导线若干(投影)。

(2)学生设计实验,将实验结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和学生共同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投影)。

(3)进行实验,用数字传感器显示图像(投影)。

(4)实验结果分析,自感现象产生过程。



(三)自感电动势

1、方向:(阻碍,推迟)

I增→E与I反向

I减→E与I同向

2、大小:(1)磁通量变化快慢 E∝

(2)与线圈本身性质有关:自感系数(大小、形状、匝数、有无铁芯)

E=L

(四)能量:

断开电键后,灯泡能“闪亮”,能量从何而来?

(磁场能、电惯性)

总结:互感和自感都是由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而引起电动势。

三、作业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借助实验现象,并且由此分析该现象,给出自感的定义。其中分析的关键词是: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自身电流的增加或者减少,即自身电流的变化。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对此加以任意引申的例子:比如,通电自感中,线圈电流增加,自身会产生自感电动势,以阻碍电流的增加。有些同学会说:“线圈中的自感电流与原电流方向相反,以阻碍电流的增加。”这个想法到底对不对呢?

仔细审视之下,发现一个问题,教材中的说法从来只有“自感电动势作用是什么,没出现过自感电流之类的说法”。学生问过这些说法是否可以等效,我也仔细想过,有个体会不知正确与否:我们为了研究电动势的方向,通常会有一种通俗易懂的做法,那就是假设这个电源引起了电流,那么该电流的方向即为电动势的方向。我们经常忽视了一种电磁感应的本质问题,那就是产生电动势,(相当于电源)而非产生电流!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互感和自感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