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本文由用户“ppp778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6:38:51 举报文档

以下为《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杨集二中 李丽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虽然是文学巨匠,并非高高在上,他周围还是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与鲁迅交往甚多。鲁迅逝世后,萧红写了《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该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鲁迅形象。同时还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XXXXXXXXXX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wXXXXX

kXXXXX sou

yXXXXXo

hXXXXXnXXXXX

XXXXXXXXXXnXXXXX

jiXXXXXo

nXXXXX

hXXXXX

jiXXXXXo

XXXXXXXXXX dXXXXX

kXXXXXi

(2)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jXXXXX

hXXXXXnXXXXX

jiXXXXXn

tiXXXXXo

jXXXXX

jiXXXXXnXXXXX

jiXXXXXn

diXXXXXo

(3)注意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xiXXXXXo

xiXXXXXo

xiXXXXXo

pXXXXX

pXXXXX

pXXXXX

xiXXXXX

kXXXXXi

kXXXXXi

hXXXXX

hXXXXX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

(2)安顿:

(3)些微:

(4)草率:

(5)深恶痛绝:

(6)存心:

明显;清晰。

安详,安稳。

轻微。

厌恶、痛恨到极点。

(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

(8)校对:

(9)悠然:

不好,不顶用。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悠闲的样子。

3.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_**)人,“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某某等笔名。

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某某》、长篇小说 等。

《生死场》

《呼兰河传》

4.背景链接

鲁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某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某某,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上标注段落序号。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交流点拨】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某某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深层探究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有一次萧某某

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小结: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请认真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某某:“我再吃几个吗? ”

(2)许某某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交流点拨】

(1)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某某:“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萧红深受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与其乐融融。

(3)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小结:讲解时,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深层次感受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比刻意叙事更真实、更感染人。

(三)写法探究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萧某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

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的好处是:(1)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某某。

(4)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某某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四)体验与反思

阅读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点拨】1.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今天,我们通过萧红的回忆,看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

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2.《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笔法从容淡定,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同时作者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鲁迅这个人物性格。本文的这些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

查找有关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鲁迅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五、板书设计[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