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某某丹青千载 宋元气象 宋元山水画鉴赏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huijing020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5 23:30:21 举报文档

以下为《陆某某丹青千载 宋元气象 宋元山水画鉴赏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丹青千载,宋元气象——宋元山水鉴赏》



姓名:

陆某某

工作单位:

*_**学



学科年级:

高三年级

教材版本:

201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高一上册 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画p4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基础性知识学科涉及面广,艺术素养不足,专业深度不够,尤其在人文艺术类学科领域,大多为机械记忆类知识,艺术人生体验甚微。而青年求知欲望强,对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作品的了解,尤其是宋元山水画,有助于学生简要采撷中国山水画的风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辨别宋元山水画代表性作品,感受宋元山水画文人化表达及风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共同探究感悟宋元山水发展之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对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 宋元山水画代表人物和作品

难点 宋元山水画的由写实到写意风格的文人画转变及其艺术成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三年级学生有了十二年美术课中国传统山水课程的积累,特别是通过中华古诗词和古典美文的学习,在美的教育历程上渐染了中国山水世界的朦胧启蒙,有了体悟的基础,随着青年人年龄增长,到高中阶段,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这为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绘画展览为题引,结合宋元古诗词,古典美文,宋元山水画来导入新课。

2、 围绕宋元山水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深入讲解宋元山水画的传承发展,了解文人山水画的艺术风格,提升在宋元山水画鉴赏方面的表达和认知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7分钟

导入语:同学们,10月4日至12月25日,“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作为2018年度重点展览于台北故宫展出,精选馆藏书画菁华26件进行展出。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书画全部属于国宝级别!

因为展览分两期,已看过展览的观众遗憾不能看到全部展品,所以我们选择了最完美的两天——11月14日-15日连续两天前去看展,就可以看到全部26件书画。

同学们就你们课前收集的文字资料和绘画作品,谈谈各自对山水世界的想法吧。

教师总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回顾宋元绘画,踏入理想与现实的山水艺术,让我们打开课本41页,翻阅中国古代绘画撷英,用心感受,走进中国古代山水画,这节课呢,我们集中探讨宋元山水的名家名画,宋元山水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重要成就。

板书课题 《《千年丹青,宋元气象——宋元山水鉴赏》

学生:语言描述,电子图文展示,影视视频资料剪辑播放附带解说。

以“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为主线,布置艺术体验学习作业,让学生自由自主展示有关山水体验心得,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展示

北宋范某某《溪山行旅图》、南宋佚名《深堂琴趣图》、元代倪某某《六君子图》。

12分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山水画的山水情怀是中国人情思最为厚重的沉淀。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玄学演绎至今,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和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伴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的深化与发展。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画家、生活地域、绘画材质、艺术语言、山水画面的意境阐述

欣赏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循序渐进,体现鉴赏课的初步引导。



板书3分钟

北宋 无我之境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 南宋 追求细节的真实和诗的意境 重诗情画意。 元代 有我之境 重在抒发画家的内心思想感情。

学生:反思心得,运用发散思维看看还能从哪些新的角度得出新的鉴赏内容。

引导学生从审美的不同角度鉴赏绘画作品。



课件展示

北宋范某某的《雪景寒林图》、

南宋马远的《梅石溪凫图》、

元 黄某某《富春山居图》。

15分钟

中央***美术馆馆藏靳尚谊油画作品《青年女歌手》,绘就于1984年,在靳尚谊**_*完成,花费了五天的时间,每天画三小时。彭丽媛女士那时在中央***读书,画面中的少女形象定格于22岁的灿烂年华,如今,画中的少女已是受人爱戴的国家主席夫人。此画背景就是天津博物馆藏北宋范某某的《雪景寒林图》,配合着画中人,气韵生动,光彩焕然。

《雪景寒林图》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范某某(?—1031),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初学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某某,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范某某《雪景寒林图》被清代大收藏家安岐称为“华原生平杰作”。画作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梅石溪凫图》绢本设色,纵26.7cm,横28.6cm,故宫博物院藏。马远家学渊源。画中峭壁之上,两株梅树上下拖枝,红白相映,取苍龙探海之势,薄雾蒙蒙的涧水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树下石边一泓碧波,十只野鸭嬉戏水中,惬意安闲,水面荡起一层层细细的波纹,颇富于韵律和节奏感。野鸭虽小,却勾染点簇,精细不苟,毛羽灿然,其灵活的身姿,或顾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觅食,各具情态,显示了画家精湛的写生造型能力。画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潆,引人入意境悠远的尘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观此画方知此言不虚。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为黄某某的传世代表作。在结构上,把远观与近玩的山水经验合而为一,并以随机应变的方式即兴呈现,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步步可观,营造出“山川浑厚,草木华某某”的境界。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在 “抒情山水”的传统中,《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某某、“二米”与赵孟?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某某、陈某某、徐某某、董某某、王某某、八大、石涛XXXXXXXXXX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是一件转折点式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这一 “即兴修改补充呼应式”的山水画,一分为二,一半在杭州博物馆,另一半在台湾故宫博物馆,对大陆和台湾有着合体连一的艺术承载。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比三张绘画作品,结合课件解说资料,运用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当堂巩固宋元山水画的学习。

选取经典中有当下时代意义的作品,深入探究,巩固宋元山水知识,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增进鉴赏眼力和眼界。











课堂小结10分钟 艺术成就与美学特征:

(一)中国山水画从秦汉时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开始沉淀,伴随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人文关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契的山水精神。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某某,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山水画源于自然,山水画家体道悦性,研寻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山水画法,展示与高山流水世界琴瑟相合的生命韵律。

(二)独特的中国山水画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完备的构图,“立万象于某某,传千祀于某某”,文人气质融注笔墨,气韵生动。宋元山水画在思想意境构思中充满了“内涵”和“外张”的统一,每幅山水画给人们一种内在的美的震撼与外在的画面张力——气势滋长渗透,强有力地吸引着人们的视觉,如斧劈皴造像的岩石向上向外伸张,形成了“用笔刚健、豪放谨严、水墨苍劲”的力量格局。

(三)诗境之美,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都具有隐逸文化的士大夫文人特征“逸美”, 元代之曲境进一步深化了文人画的“放逸”涵养,诗情的融入使意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郭某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宋元山水画的整体描绘中,从真实再现到诗意想象,人物的情态动势,情境秀丽的山川,填满了文人画文学化、神韵化、诗意化的境界。

(四)笔墨技法高超绝妙,是宋元山水画的特征之一。北宋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莽莽苍苍。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某某又一变,马、夏某某,大痴、倪迂又一变”,笔墨风格变化成为历朝历代艺术家研究的重要领域,宋元画家不停地以各种斫、皴、擦、点、染、晕、烘、托、飞白等法式,完善了宋之前中国画技法语汇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体系。在宋元山水画中体现了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以及树叶的各种点法,线条的中、侧锋的勾勒与深浅变化,近景与远景的合理布局,书法、文学题款和印章的和谐统一,突出了用笔、用墨、用色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形成了完美的、系统的山水画技法体系。

补充知识 宋元山水画的差异:

  1.绘画材质不同 宋偏重墨、元偏重笔。

  宋元山水画都十分注重笔墨,只是各有偏重,造成两者偏重不一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画的材质不同。从宋代到元代,作画的材质由绢与熟纸变成了半生熟纸。

宋代很多的山水画都作于绢上,主要是因为绢材质本身的优势:“绢,是丝织品,是透明而光泽的体质。这种体质,对于水墨画更能掌握它的规律,发挥它的特性。特别地发挥了笔势的纵横生动,墨彩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对形象描写的亲切性与艺术性。”绢的材质特点可以使墨色更加丰富、有透明感。如郭熙的作品《早春图》,这幅作品有着“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意境,能体现出这样的意境,就在于郭熙用水和用墨的技巧,他利用绢的特性,将各种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夏圭的作品《溪山清远图》,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绢作为材质,而采用了熟纸,但一样有着墨色透明和丰富之感,并且形神俱佳,充分展现了江南烟雨的气息。这幅作品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用墨技巧以及用笔的沉着、果断。

  而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可以说在宋代的基础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由宋代的重墨转向了重笔。元代山水画的用纸很多都是半生熟的纸,这种纸张的优点在于具有不渗化性,能够帮助用笔技巧更好地发挥,这也可以说是元代山水画重笔的原因之一。依照半生熟纸张的特点渗透性弱,画家在作画时更倾向于选用干枯毛笔,这也就道出了元代山水画里出现“松”与“毛”的原因。

  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文人雅士,提倡的也是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如著名画家吴某某、倪云林等,他们不仅画作优秀,在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颇高。元代绘画本就提倡“画中融书”,在画家赵孟?的作品《秀石疏林图》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这幅作品中,作者题有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不仅说明了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也体现了元代山水画家对用笔的重视。

  元代画家重视用笔,勾画出生活的感受,以达到抒发自身情怀的目的。如著名画家黄某某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在用笔上有疏朗、松动的特点,展现了南方土山的特点与气息。整幅作品中,开始的一段作者的用笔颇为松动,到了中间部分用笔就过渡到了严谨,勾画很细致,到最后一部分用笔就颇显大气,犹如飞流直下的瀑布。作画过程中用笔的转换,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许多景象的感受,更给作品增添了一抹生动的气息,彰显出了作者的真性情。

元代画家注重用笔还表现在充分发挥毛笔功能上,如画家王蒙的作品《青卞隐居图》,用笔方面十分巧妙,明代董某某也为这幅作品题有“天下第一王叔明画”。这幅作品既展现了笔根、笔肚以及笔尖三者的独立效果,又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毛笔的性能。在作品中,可以看出王蒙用笔时表面较为松动,实则内含筋骨,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完美诠释了江南山峰的层次感。

2.宋某某、元写意

  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以说是写实性作品的最佳代表,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隐士,他们追求的就是平和、闲散。因此,在他们的山水画中更多的就是表现一种淡泊、萧疏之感,注重写意,展现一种“有我之境”,提倡“画中融书”。

  3.行旅与隐居体裁

  宋代的山水画更多的是引用行旅中的山川景象为作画题材,如夏圭的《长江万里图》、范某某的《溪山行旅图》等。元代的山水画则多采用隐居的题材,如黄某某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宋元画家山水画题材的选取就已经说明了宋元画家的追求不一样,而展现的画风自然也就有磅礴气势与淡泊之风的区别。

  4.藏款与落款

  宋代画家作品的落款穷款居多,而元代画家作品的落款则以题诗落款居多。如画家沈某某在其作品《画麈》中提到,“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某某”。宋元之间落款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宋代画家的作品已经是“画中有诗”,追求的境界已经展现出来了;而元代的画家因为追求写意,因此需要借助题词、题诗等方式展现其才情,同时元代画家提倡“画中融书”也是其原因之一。

师生共同总结艺术成就与美学特征:

一、山水精神

二、气韵张力

三、诗境之美

四、笔墨高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归纳。



布置作业

3分钟 1、 倪某某曾经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结合本节课所授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2、 以具体作品为例,结合本节课所授内容,借助有关文献和资源,写一篇你对宋元山水的一点认识,并将此论点写成不少于三千字的宋元书画艺术品鉴赏研究论文。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1.整体课堂节奏把握适度,学生在课前准备充足,对授课内容比较感兴趣,互动环节非常好,加上新型互动多媒体教室人机智能无障碍交流,较好的提升了同学们的瞬时记忆力,比较满意;

2.很多学生利用国庆十一假期自制了视频自拍和解说词,师生们倍感兴奋,学生对所给宋元绘画作品的再探讨,所提问题有些很有专业精神,待了解了相关作品背后的知识后,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期望的水平了,我很满意。把宋元绘画压缩成一节课需要更专业的学术素养,这一点做的还不到位,高中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通过一节课的讲授粗略有个对山水系统的专业认知,接受上只能是大概了解宋元绘画大的方面的同异。

4.课堂上有同学用素描、色彩和西方风景画的学习思维旧习惯看问题,像透视,造型,结构、构图XXXXXXXXXX对东西方绘画的差异简单介绍后迅速把思路拉回课题。

5.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尽量引用艺术专业语汇,并把他们有效的用高中生可以理解的语言组织起来,在鉴赏图片时可以加入名家和鉴赏家对此画的原声艺术批评录音。

6.从与学生的课后谈话以及刚收到的几份学生论文来看、感觉学生在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上有很多模糊性认识,绘画作品本身的审美认识还是不充分,但基本上有了宋元绘画认识的轮廓。高中生思维活跃,跳出了文化课的藩篱,那份属于自我的原创力和想象力还是满惊人的,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解读古典山水绘画。

7.听课者感觉整体课堂人机互动界面转换轻松自如,课堂实效很好,模拟环境将立体动感影院体验搬到课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认知能力。我想美术鉴赏课适当地创造模拟历史时空可以有效的提供古代艺术品鉴赏路径。



六、教学评价设计



在宋元山水画鉴赏教学过程中,以设问提示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认知识记情况,据此来掌握授课的速度和内容,以便提高学生课堂知识消化理解能力,提升高效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情景问题

运用鉴赏知识和技巧作品表述独特贴切(优秀)

简单运用美术绘画语言冰掌握了当堂课的知识点(良好)

能用自己话语简单回答。

(合格)



谈谈你对宋有我之境,元无我之境,山水画的概念?









《雪景寒林图》的作者是谁,哪幅肖像画中引用过此图,为什么要用这幅画做背景?









简述宋元山水画的差异,鉴赏这两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七、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丹青千载,宋元气象——宋元山水鉴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北宋 无我之境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

南宋 追求细节的真实和诗的意境 重诗情画意。

元代 有我之境 重在抒发画家的内心思想感情。

宋元山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鼎盛期,山水技法体系完备。

艺术成就与美学特征:

一、山水精神

二、气韵张力

三、诗境之美

四、笔墨高超

宋元山水画的差异:

1.绘画材质不同 宋偏重墨、元偏重笔。

2.宋某某、元写意

3.行旅与隐居体裁

4.藏款与落款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陆某某丹青千载 宋元气象 宋元山水画鉴赏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