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文由用户“xiaomaxiaofe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5 22:40:19 举报文档

以下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咸丰民中 向礼勇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微观实质,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说明质量守恒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学会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环保化学”思想。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在实验探究中,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作反应容器,体现出化学实验不只是实验室的专利,将科学探究融入生活。同时,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改装思考,体现环保化学。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用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课件

2、学生实验用品:锥形瓶、镊子、气球、烧杯、托盘天平、小试管、稀盐酸、碳酸钠、铁钉、硫酸铜溶液、铜丝、酒精灯等。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设置情境

[讲述故事]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在书房里研究一桩血案。此时,福尔摩斯往大烟斗中装烟丝,并将烟斗送入嘴里,点燃烟丝后开始大口大口的吸烟,烟斗上冒出缕缕青烟。华某某:“聪明的福尔摩斯先生,你知道青烟的质量是多少吗?”聪明的福尔摩斯不假思索的回答:“这容易回答。青烟的质量等于点燃烟丝前烟斗与烟丝的总质量减去烟丝烧完后留在烟斗中灰烬和烟斗的总质量。”[投影反映上述情景的图片]



通过倾听老师的讲述,进入新课学习。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板书】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改变

思考,大胆猜想





三、猜想与假设

回答三种可能:

1、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2、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3、反应物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



四、制定方案

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提问: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用天平称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五、实验探究1: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结果总结: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共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课堂上,在教师的演示下,顺利完成演示实验及结论。

引导、思考、讨论,作答:

m(P)+m(O2)=m(P2O5)

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六、学生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用呢?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自主探究

方案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三、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四、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结果汇报:

设问:发现了什么问题?实验现象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开始分组进行实验,可以按老师所给的实验步骤进行,也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自己的心得体会

思考、讨论作答

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七、反思与评价

有气体或烟雾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当堂解惑:课堂开始的故事中,福尔摩斯的回答是否有道理呢?你的看法是什么?

思考、讨论,制定出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方案。

思考,作答。

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前后呼应,当堂解惑。



八、交流与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请参考动画,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解答: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九、迁移应用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 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

(2) 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减小;

(3)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思考,作答。

学习效果检测,巩固加强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十、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



十一、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铁钉在生锈前后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调查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八、板书设计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是关键,这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对学生学习情感、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本次上课的反思还有以下几点:

1.整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层层深入,实现理论的动态生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2.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3.实验中选择白磷而非红磷,是为了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与预期不同的实验现象,如白磷燃烧实验中产生黄烟而非白岩,我为当场作解答,只提了是某种杂质,是本着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养成通过网络等方式查阅资料学习解惑的学习习惯。

通过今天的授课学习,发现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改进的是:

1.内容仅限于课标要求,未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在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时,只提到了原子,而未考虑到分子的种类是否改变,元素的种类是否改变。

2.操作过程中课件放映与授课内容有时候不同步,板书过于简单。

3.在进行课堂展示环节时,学生受老师听课的影响,思维出现偏差,而我未及时给予纠正。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