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十课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inneron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15:52:3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七上第十课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第十课 秦某某农民大起义

***学 秦某某

学科知识综述

秦某某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笔者认为从过程上看,秦某某农民大起义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起义为主,即“大泽乡起义”,其目的主要是“为保命”而反秦之暴政,这一阶段的发动者、参与者基本上都是“苦秦久矣”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而正是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点燃起了秦某某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后一阶段则是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其目的主要是推翻秦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这一阶段的发动者、参与者除了“苦秦久矣”的下层农民外,还有一些不满秦朝暴政之下层官吏如刘邦、反秦复国之六国遗族如项羽等,他们继续燃起了秦某某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把“农民起义”升华为“全民起义”,形成燎原之势,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结束了秦的暴政。在此过程中,这些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很多本身就属于地主阶级,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逐渐演变成新的封建统治者,并形成了新的封建军事集团。伴随着秦朝的灭亡,秦某某农民大起义也迅速演变成新的封建军事集团之间的“帝位之争”——楚汉之争。

本课重点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由于这次农民起义历史地位特殊,因此受到史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引起热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1)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整个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另一种意见认为,陈胜、吴广起义反对的只是封建官府和暴君污吏,而不反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陈胜、吴广起义不仅不反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而且还起着封建制度“修理工”的作用。笔者认为第三种意见应该较为客观一些:从陈胜、吴广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在鱼腹中置书“陈某某”、在丛祠旁夜呼“大楚兴,陈某某”等可看出,陈胜、吴广他们自身也很想成为“王侯将相”,大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老百姓对皇帝之位的羡慕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反对的只是秦的暴政,而不是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即“伐无道,诛暴秦”。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正是封建制度“自我修正”的重要体现。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一种意见认为,农民起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没有表现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另一意见则肯定陈胜、吴广起义所起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它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但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一是迫使新王某某的统治者作出某种程度的让步,轻徭薄赋,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是农民起义过后,新王某某对农民不会实行让步,而是进行反攻倒算。农民起义的作用是使众多脱离了封建王某某的控制,流亡到山林川泽和边远地区进行垦殖,进而扩大耕地面积,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三是推动汉初的统治阶级恢复封建秩序,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笔者在此同意后一种意见中的第一点和第三点论述。

课标和教材解读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认知提示:理解秦的暴政与陈胜、呈文起义之间的因果关系。

解读: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某某,秦王嬴政建立秦某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而是用事实告诉后世,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秦某某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制度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秦某某,项羽、刘邦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封建王某某——西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某某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和相关史料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配齐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某某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远不来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关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某某,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某某,经二世而亡。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无限制的搜刮,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秦某某统治期间,残暴程度超过了秦始皇,他与赵高相勾结,使社会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秦某某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某某奠定了基础。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了秦某某主力,秦的灭亡已成定局。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占了秦的都城咸阳,宣告强大的秦王某某政式灭亡。从建立到灭亡,秦朝只走过了15载,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某某之一。秦某某,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宣告结束。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称帝,先定都洛阳,五月迁往长安,于是在秦王某某灭亡之后的第五年,又出现了统一的西汉王某某。

3、本课的突破点

[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是秦某某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内容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课本上的材料,总结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让学生认识到暴政使农民无法生存下去,为了生存,农民只能进行反抗。同时还可以再补充一些秦暴政的史料和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陈胜、吴广起义]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课文从原因、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起义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这场雨,秦某某农民起义还会不会爆发?”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原因只是起义的导火线,起义的根本原因则是秦朝的暴政。

起义的经过,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的《秦某某农民起义形势图》,引导学生理清起义的时间、地点、路线、建立的政权,让学生对起义的过程有一个整体了解。

起义的结果,需要学生讲述起义的意义。一方面突出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提问“陈胜吴广起义是否推翻了秦朝”,使学生明白真正推翻秦朝的刘邦、项羽。刘邦、项羽的起义是秦某某农民起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后续。

[楚汉之争]

这部分不是本课的重点,主要让学生了解这场战争与刘邦、项羽在秦亡前领导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农民起义变成了帝位之争。

学情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偏远乡村。他们的家庭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或不够重视,或重视的方向不对,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各科成绩远远低于“及格线”。从第一单元的教学情况来看,他们从表面上似乎学习热情很高,但实际只是对课本上的一些图片、故事较为感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他们知识面极窄,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就连小学学过的一些知识也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他们缺乏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技巧,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资料获取课外知识;他们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强烈愿望,不愿主动回答提问。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堂上推行“指导+自主互动”教学法,加大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力度,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指导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从中找出关键句,归纳知识点;要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图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来适当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要利用每周一节的历史自习课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再次要适当利用双休日学生回家的机会,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访谈笔记等来拓宽学生课外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待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之后,再推行“自主合作”教学法,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来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让学生明白秦朝通过这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与其迅速灭亡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以引出第二个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设问题: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通过前设问题的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秦朝灭亡的兴趣。)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一个初步了解)

【学习新课】

一、秦的暴政

先展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导演案中的自学导读提示,读P47-48“秦的暴政”课文和旁设资料,想一想,这些都说明了秦朝统治存在着什么问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抽象,因此要以教师引导为主,除了课文旁设的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图片资料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资料和图片,使学生对本部分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查,检查、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后,他的统治急于求成,同时又非常残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沉重的赋税

展示图片:

教师给学生解释:田租就是种地交的土地税,口赋就是按人头(男女老幼均算)收的税和按人丁(成年男子,能服役的人)收的税,杂赋是各色名目的临时征派。“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意思就是“男人们耕田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交给国家做军粮,女人纺织的布匹还不够做衣服。”可见秦朝对老百姓的剥削有多重!

2、繁重的徭役

展示图片:

指定一名学生当讲解员,根据图片给大家讲解:XXXXXXXXXX

教师:讲解得真好!从刚才的讲解和这幅图片可以看在看出,秦朝时真正进行生产劳动的人口才100万人左右,甚至有时男丁不够用,还要征用女丁。

我们再看一看课本上“秦空心砖”的图片和解说。那么我们想一想: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徭役,对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下面我再看几幅图片:

第一幅是修建万里长城的情境,第二幅是修建骊山秦始皇陵墓的情境,第三幅是秦阿房宫复原图。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都主要靠人拉肩扛,都需要大量人工。

3、严苛的刑罚

让我们先看一看课本上“秦代的刑具”插图,这是束颈的铁钳;再读一读课文旁设“材料研读”,想一想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秦朝“严酷的刑法”。

最后两句“行者相伴于某某,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断足盈车”,哪位同学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路上的行人相伴而走,每天街市上堆满了死人;割掉的鼻子装满了筐子,砍掉的脚装满了车。

4、秦某某的残暴统治

教师:大家听说过“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没有?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好,请这位同学讲。

学生:XXXXXXXXXX

教师:讲得很好!秦某某的到底残暴到什么程度呢?请大家继续看:

秦的暴政除了上面的四个方面外,还有“焚书坑儒”等。“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阅读P48旁设“相关史事”。

教师: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加剧了知识分子与秦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秦的暴政的表现:1、沉重的赋税,2、繁重的徭役,3、严苛的刑罚,4、秦某某的残暴统治。

秦的残暴统治已经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秦朝的农民,你会XXXXXXXXXX

学生:我会起来反抗XXXXXXXXXX我会造反XXXXXXXXXX我会杀掉秦某某XXXXXXXXXXXXXXXXXXXX

教师: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正是“官逼民反”。那么到底是谁先起来反抗的呢?

(通过教师的讲解,并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秦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来反抗,从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秦某某农民大起义。同时又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目的学习。)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先展示场景图片:

教师: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猜想一下,图片中间的两个人会是谁?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又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想,教师暂不评价。(通过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48-49“陈胜、吴广起义”的课文、图片和材料,找出起义的时间、原因、地点、经过、结果,然后再看一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猜想和读书的结果,然后请同学们结合“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猜想和读书的结果。

学生展示:这两个人是陈胜和吴广,陈胜的话告诉我们,他们起义的原因是下雨耽误了行程。

教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展示读书结果。

学生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在大泽乡,经过是: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某某,建立“张楚”政权,然后向西进攻直逼咸阳,遭到秦某某反击,结果是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教师:说得也很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大家联系我们刚刚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大家可以“交头接耳”,等会儿请同学们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P48下面课文旁设“问题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某某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学生开始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秦朝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教师:很好!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就为了反对秦的暴政。正如前面说过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如果没有遇雨,陈胜、吴广就可能不会起义。因为他们会按时到达渔阳,这样就不会杀头了。

学生:不对。如果没有遇雨,陈胜、吴广不会起义,但是别人还会起义的。因为秦朝的统治太残暴了,人们都生活不下去了。

学生:对,你看动画片《秦时明月》上面,少羽、张良他们早就在准备反对秦始皇了。

教师:秦的暴政才是秦某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只要秦的暴政存在,农民起义是迟早要发生的。

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把陈胜吴广起义的知识点给我们归纳一下。

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归纳展示。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陈胜、吴广的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好,刚才大家回答问题都很好,这个问题就交给老师来回答吧。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大家读书的情况,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是不是秦某某农民起义就结束了?

学生:不是。还有刘邦、项羽的起义。

教师:对。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起义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反秦起义的熊熊烈火,其中就有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军队XXXXXXXXXX

教师展示刘邦、项羽起义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巨鹿之战”和“刘邦来秦”。

教师:大家听说过“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吧,如果没有听说过的话,请大家阅读课本P50的“知识拓展”,看完后你就明白了。

学生看“知识拓展”部分。

教师: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了秦某某主力,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但秦朝并不是被项羽灭亡的。

项羽歼灭了秦某某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咸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秦某某)投降刘邦,强大的秦帝国灭亡了。秦朝什么时间建立的?再算一下,秦朝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学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一共存在了15年。

教师:秦朝是强大的,它统一了六国,再一次显现了“统一”这一条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秦朝又是短暂的,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它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秦始皇在为自己修建巨大的陵墓的同时,也为秦朝自掘了坟墓。秦朝灭亡了,是不是天下就从此太平了?

学生:天下没有太平,接下来又发生了“楚汉之争”。

(这部分内容课文内容比较少,而史料又很丰富,因此需要教师多作讲解。)

三、楚汉之争

教师:同学们,秦朝灭亡后的战争为什么要称为“楚汉之争”?其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课文和课文后设“材料研读”。

学生读书,读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帝位,发动战争,被称为“楚汉之争”。经过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胜利。

教师:很好!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某某,可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

学生:项羽说得不对。课本上说了,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这样刘邦才会胜利。

教师:说得好。请大家先读一读P50课文后设“材料研读”,老师在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看一看刘邦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学生读“材料研读,然后教师PPT依次展示,给学生讲解。

从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得民心都得天下!

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师:同学们,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某某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从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目的、所代表的阶级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学习完了。下面先请大家再整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待会儿请大家归纳总结一下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读书,整体回顾。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

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①陈胜 ②吴广 ③项羽 ④刘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对秦朝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焚书坑儒 B.不讲礼义廉耻,所以人民叛离

C.因为秦统一了六国货币、度量衡

D.暴虐的措施使人民不堪忍受,用刑太重

3.象棋中“楚河汉界”源于秦某某“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 )

A.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 B.项羽和刘备之间的战争

C.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 D.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 B.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6.楚霸王项羽——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那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7. 请把对秦某某农民战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挑选出来( )

A.爆发于大泽乡 B.建立过农民政权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答案:1.C 2.D 3.B 4.B 5.C 6.C 7.C )

【课后活动】

1、本节课涉及的成语故事较多,请你收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并与本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看谁找得又多又好。自习课上请课代表组织大家展示。

2、自习课时间记忆本节学习的内容。(农村寄宿制学校每周安排有一节课的自习时间读历史,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这节自习课,就要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得明确、具体、可操作,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七上第十课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