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已对氧气的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技能已初步形成,并在水的净化中对木炭、活性炭吸附性有所了解,很容易实现从气态非金属单质到固态非金属单质认识的过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已有了由现象推知性质,由性质了解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知道;在情感态度方面本节课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高新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本节课为课题一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材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都是碳单质,它们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因此木炭、活性炭的性质放在石墨中介绍。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碳单质化学性质及碳的氧化物的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⑶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图片、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⑵通过对碳原子排列方式等内容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⑵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⑵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教学难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图:
卖炭翁店铺开业:导入新课→小组实验探究、观看视频:学习物质的性质→资料观看、小组活动: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知识问答:巩固新知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试管、棉花、活性炭、品红溶液、药匙、蒸发皿、蜡烛、打火机、铅笔、灯泡、电池、开关、导线。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引入新课: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的一位老朋友开业了。
[投影]卖炭翁开业。
他都会卖哪些商品呢?让我们一起淘宝去。
[投影]商品展示。
[质疑]:为什么他把钻石和铅笔放在一起销售呢?
二、推进新课:
[投影]卖炭翁的商品种类繁多,原因是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
[过渡]卖炭翁介绍商品。
[投影]首先介绍焦炭与炭黑。
[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制取炭黑。
[过渡]光头强来想买能吸附车内有害气体的商品。
[讲述]卖炭翁介绍木炭、活性炭的性质。
[播放视频]商品介绍:木炭的吸附性。
[转折]光头强想买防毒面具中的活性炭,如何证明活性炭也具有吸附性?
[引导]指导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用品,设计探究方案。
[提问]请学生交流探究方案,并小结。
[探究]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投影]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的原因。
[过渡] 喜羊羊来购买铅笔。
[投影]卖炭翁上网,给大家介绍有关石墨的内容。
[提问]根据图片请你概述一下石墨的一些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百度百科的描述,小结石墨的物理性质。
[提问]根据石墨的性质你推测它有哪些用途?
[演示实验]铅笔芯具有导电性
[活动]用铅笔在纸上写字,并用小刀削一削、用手摸一摸铅笔芯,感受石墨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并小结]
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过渡]卖炭翁介绍镇店之宝:钻石。
[投影]通过百度介绍,了解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实验]指导学生分别用小刀和玻璃刀在玻璃片上刻划,体验金刚石的硬度。注意安全,指导操作。
[提问]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呢?
[投影]金刚石、石墨的结构。
[讲解]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小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投影]介绍新型碳单质:C60以及其它碳的单质。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由老师小结。
四、课堂练习:
知识竞答,巩固本节课内容并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并思考卖炭翁为什么会卖这些不同的商品呢?
通过聆听卖炭翁的介绍,了解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观看图片,学生亲手制取炭黑。
观看视频,感受木炭的吸附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动手探究并仔细观察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分析、表达。
思考、回答
观察、触摸铅笔芯,用铅笔在纸上写字并用小刀削铅笔芯。
观看图片,体会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发现与石墨不同。
学生分别用小刀和玻璃刀刻划玻璃,观察现象。
通过直观感受树立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思想。
阅读展示的资料
学生总结、交流、收获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用卖炭翁的开业创设较为真实的生活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碳单质就在大家的生活中,引起学生对身边物质的关注。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自然贴切地感受到木炭的吸附性。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图片观察认识到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的原因在于它们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培养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观察、思考、分析、处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亲自感受,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对金刚石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递有效微观信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分析问题。
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及时练习,深化课堂学习要点。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一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焦炭、炭黑
木炭、活性炭:吸附性
二、石墨: 决定 决定
三、金刚石: 结构 → 性质 → 用途
← ←
体现 体现
四、C60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