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liuwagni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3:11:25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长征精神。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时代特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师生探究、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毛泽东的《七律XXXXX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起来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81页文字,回答: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也就是为什么要长征?

学生回答: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教师讲解: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3.教师提问:通过我们之前对81页文字的阅读,回答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4.教师提问:阅读82页第一段文字,回答: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惨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5教师讲解: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提出问题:这次会议作出了那些重要决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请阅读82页第二段和83页第一段的文字后回答)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6.教师强调:*_**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正确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1.阅读83页第二段,找出:*_**央红军长征路上几件重要的大事并说明前两件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强渡大渡河;飞夺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攻占腊子口,进入甘肃

2.图片展示:《红军过草地》《泸定桥》。认真看下面两幅图并结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长征初期付出的惨重代价的原因探究: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杳无人烟的草地];(物资匮乏【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④党内“左”的错误的影响.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3页最后一段文字,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哪几次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_*师。(结束标志:**_*师。

2.教师提问:阅读84页文字,归纳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教师提问:长征胜利留下了哪些宝贵精神?

师生归纳: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国界和时代,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它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最壮美的灵魂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

一.根据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解释为什么学生的历史学习存在很大的个体性?

当前历史学科在初中遭到冷遇, 尤其在农村初中,家长不重视, 认为只要把主科学好就行了, 学生从主观上也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历史学习存在很大的个体性.

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学生学习历史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学生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你认为: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动机来历史课堂?学校环境中我们应激发学生什么学习动机?实际上我们又激发了他们的什么学习动机?

学生是抱着什么样的动机来历史课堂?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升学考试来历史课堂学习

(二)学校环境中我们应激发学生什么学习动机?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己掌握的逻辑思维、思想方法,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威力和应用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尤为强烈,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我的多年教学实践中,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攀登,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解决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或问题,多用启发示,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循循善诱,让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有一种“ 拾级而上”的感觉。当教师一步一步把他引向正确的结果时,他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简单,对学习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三)我们又激发了他们的什么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他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学生近期内或长远的达成目标,正如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达到理想的彼岸。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应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富有感染性,使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要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倾向。 2、培养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所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或每章每节之前,必须生动有力地讲清目的、要求和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阐明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